本帖最后由 神采飞扬-5 于 2015-6-30 08:12 编辑
目前,国际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一种是基于地球自转周期的“世界时”,另一种是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的“原子时”。前者因地球自转速率缓慢变化而不稳定,后者相对稳定不变。自1958年人类启动原子时以来,两种时间尺度以各自的速率向前奔跑,两者的偏差也在不断加大。 由于地球自转有长期减慢的趋势,所以通常情况下,每过一至两年,就需要“闰秒”一次,且一直是增加1秒。“闰秒”是由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统服务公布的,主要用于弥补地球自转所减缓的时间。届时,授时中心会将“闰秒”信息通过授时系统发播出去,高精度时间需求部门通过专用定时接收机接收无线电信时号,就会自动进行“闰秒”。 离我们最近的一次闰秒,出现在2012年。 虽然只是小小的1秒,但对人类的意义非同小可,如果“全球罢工”—国际上都不调整时间,按照以往的记录的偏差结果预测,大约5000年左右,人类使用的时间就会和自然时间有1个小时的误差。 到那时,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了的烈日当头不再是正午12点,而是出现在下午1点。如果有些国家单独拒绝“闰秒”,一些高精度的系统就无法和世界衔接,比如小到股票交易,大到卫星上天,都会出现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闰秒” 从1972年开始启用,到今年将是人类第26次增加“闰秒”。 有些小伙伴可能还记得2012年6月份,科学家们也曾增加一秒钟的“闰秒”,当时不少国外知名网站陷入了临时服务中断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