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良民 发表于 2015-6-11 09:12:32

白肉看到霸道,爽口。

西昌良民 发表于 2015-6-11 09:12:37

白肉看到霸道,爽口。

disinglass 发表于 2015-6-11 09:13:30

肉不错

LIUNINGLING 发表于 2015-6-11 10:52:24

刀工了得,肥而不腻,爽得很,整个7-8块轻松下肚!哈哈!

疾速狂奔 发表于 2015-6-11 10:57:51

悠囡囡 发表于 2015-6-10 23:20
那个白肉我是吃不下,哈哈

不腻滴,口感超赞。

疾速狂奔 发表于 2015-6-11 10:58:54

LIUNINGLING 发表于 2015-6-11 10:52
刀工了得,肥而不腻,爽得很,整个7-8块轻松下肚!哈哈!

一点压力都没有

疾速狂奔 发表于 2015-6-11 11:07:20

那些年的李庄 李庄街头,随意与一个居民闲聊,他也会告诉你,“如果你不知道李庄的故事,不知道李庄那些人,你枉来李庄一趟。” 故事要从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说起。当时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首都南京与北平上海等地的学术教育机构也一再迁移,先后栖息长沙、昆明等地,最后竟在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四川南溪县李庄(今属宜宾翠屏区)落籍。 李庄当时是一个边远的内陆小镇,1925年常住人口不到4000人,自然条件与经济状况并不好。但为了“抗战建国”的神圣使命和中华文化的复兴,协助政府解决了净增1万内迁人口的饮食起居等问题。在受尽流离之苦的学子眼中,李庄是一方净土,暂时安下他们的书桌。迁来的中央研究院是国民政府最高学术科研机构,战前设有13个研究所,人文研究机构大多迁在李庄。那些顶尖级专家学者,穿行出没于乡间的泥泞……

疾速狂奔 发表于 2015-6-11 11:07:33

一封电文读懂李庄的人 故事发生在1940年夏秋之间,同济大学准备迁往四川,特向在川校友发出协助寻找校址的函件。李庄士绅罗伯希、王云伯得知后,告知长辈罗南陔,罗南陔约谈乡绅官员,最终众人草拟了一封十六字的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解同济大学燃眉之急。 李庄的九宫十八庙,挪作同济各个学院各个系科的教研室。乡绅罗用光一座大院刚落成没有几年,一经磋商就同意平价卖给李庄小学,小学校址祖师殿则腾作同济医学院作解剖、细菌实验用地。当地驻军18师的一个团部,经劝说也移迁它处,调给同济使用。宿舍则租赁私房:羊街姚家大院、刘家大院、杨家大院、王家花园,水井街范家大院、邓家大院、张家大院,麻柳坪钟家花园、王家大院等处,多是殷实户的私宅,也腾给同济,作为男女生宿舍或教师公寓。

疾速狂奔 发表于 2015-6-11 11:07:47

他们应该被记得李庄人用广阔的胸襟容纳那些颠沛流离的学者,而那些学者则用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怀在这片土地上抗争着。破庙祠堂,民宅农舍,弦歌依然。因为有了李庄这张战时中国最宁静的“书桌”,他们潜心问学,把对家国的忧虑和对敌酋的仇恨化为笔下的文字。一批扛鼎之作,如《殷历谱》、《六同别录》、《居延汉简考释》、《上古音韵表稿》、《博物馆》、《远古石器浅说》、《麽些象形文字字典》、《中国对日战事损失之估计》等,在李庄完成并出版(李庄石印);一批开创性的著作,如《中国建筑史》、《明清档案研究》、《中华民间工艺图说》、《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太平天国史纲》等,完成了前期的资料准备。 国立同济大学自1940年10月迁来李庄,分置镇上禹王宫、东岳庙、南华宫、祖师殿、紫云宫、文昌宫等处,至1946年4月离开,历时近六年。回瞻二十世纪后期的中国科技史,几乎所有的重大科技项目,都能看到李庄同济人的身影。

疾速狂奔 发表于 2015-6-11 11:08:37

李庄改造正在有序推进至4月底,李庄改造各项目按制定的倒排工期正在有序推进,整个李庄古镇正处于全面开花、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十大文化名人雕塑及生活化情景雕塑将被塑立于此,包括著名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者傅斯年,古史学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家董作兵,现代考古学家梁思永,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中央研究院院士陶孟和,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中国人类学的主要奠基人吴定良等。 升级改造后,李庄文化特征将通过具有独一、创新和识别性的“醉爱一公里”、古朴与时尚兼容的 “新游客接待中心”、承载几代李庄人记忆的“糖文化体验区”等一个个具有李庄标识和文化底蕴的新景呈现。 目前,工程建设类中景区标志广场植被栽种基本完成,正在抓紧做景观石运转安装工作方案;同济大道——滨江路——顺河街——魁星路——景山路景区环线景观打造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魁星南路、园区横一道路拓宽工程正在进行沥青路面铺设,即将竣工;醉爱一公里、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等项目涉及征地已具备交地条件。作为李庄组团灵魂,李庄古镇正在被合理地开发。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李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