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上的中国之----中国建筑史经典建筑(李乾朗先生手绘)
本帖最后由 什么是车 于 2014-6-3 10:52 编辑李乾朗先生2005年起着手绘图,以解剖图法展现中国建筑史经典建筑,包括年代古老、构造艰深、造型优美、融合文化、空间奇特、具创意、呈现中国文化特质的各种建筑,涵盖木构殿宇、楼阁、塔、城门、石窟、桥、民居等等五十余座建筑。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和美学,令人唏嘘不已......
一、唐大中十一年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二、北宋乾德二年 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
三、辽统和二年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四、北宋皇佑四年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五、北宋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
六、金山西五台山延庆寺大殿
七、唐延载二年 莫高窟96窟
八、明崇祯始建 新疆喀什阿帕克和卓麻札
九、明弘治十七年 北京八达岭长城
十、明嘉靖九年始建 清光绪重建北京天坛祈年殿
十一、清乾隆四十九年北京国子监辟雍
十二、福建宁德楼下村民居
十三、清乾隆三十五年福建华安二宜楼
十四、苏州拙政园
十五、清同光 陕西榆林米脂姜氏庄园
十六、南宋 明 福建泉州开元寺
十七、明万历三十四年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无梁殿
十八、北魏嵩岳寺塔
十九、唐永徽三年创 长安年间重修 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二十、唐宝历元年 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二十一、辽清宁二年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二十二、元至正八至十六年 北京妙应寺白塔
二十三、清顺治八年 北京北海白塔
二十四、元大德五年 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
二十五、清乾隆十三年 北京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二十六、北魏太和八至十三年云冈石窟9、10窟
二十七、明初 青海乐都瞿昙寺
二十八、清顺治六年 青海湟中塔尔寺密宗学院
二十九、清乾隆十五年 北京雍和宫万福阁
三十、清乾隆二十年 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阁
三十一、清乾隆三十二年 河北承德普陀宗乘庙
三十二、清乾隆三十二至三十六年 北京北海小西天
三十三、北宋太平兴国四年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正视图)
三十四、北宋太平兴国四年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侧俯视图)
三十五、明永乐十年 湖北武当山南岩宫
三十六、清乾隆四十三年 新疆吐鲁番苏公塔礼拜寺
三十七、明洪武 陕西西安华觉巷清真寺一真亭
三十八、明洪武五年至嘉靖十八年 甘肃酒泉嘉峪关
三十九、明洪武十九年 江苏南京城聚宝门
四十、明永乐初建 北京紫禁城三大殿
四十一、紫禁城太和殿
四十二、紫禁城角楼
四十三、清康熙四十二年创建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金山岛
四十四、清乾隆至光绪重建 北京颐和园
四十五、元至元十三年 河南登封观星台
四十六、明弘治十七年 山东曲阜孔庙奎文阁
四十七、明永乐十四年 长陵祾恩殿
四十八、苏州盘门
四十九、平遥市楼
五十、明定陵
五十一、清乾隆八-十七年 河北遵化 裕陵
五十二、明正德十四年-嘉靖四十五年 湖北钟祥显陵
五十三、皖南民居
五十四、清道光八年 福建永定大夫第
五十五、清道光八年 福建永定福裕楼
五十六、清光绪十一年 福建永安安贞堡
五十七、清光绪二十年 广东广州陈家祠
五十八、下沉式窑洞
五十九、明崇祯七年 福建连城 云龙桥
六十、北京四合院
谢谢欣赏!!!
李乾朗先生简介(摘自百度)
李乾朗(1949年-)台湾台北人,台湾文化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台湾传统建筑研究者,台湾古迹审查委员,台湾古迹维护志工,古迹修护研究者,画家。
出生地 台湾台北
出生日期 1949年
职 业 副教授,建筑研究者,画家
代表作品《金门民居建筑》、《台湾建筑史》、《台湾近代建筑》等
求学
1960年代初,就读初中的李乾朗前往板桥参观荒芜的林家花园,因念其古迹荒废且无法妥善保存,因此发起维护台湾古迹的心愿,加上稍早向陈敬辉学画的人文艺术体认。于是他于1968年选读当时十分冷门的建筑与都市设计学系就读。 1971年,还在文化大学求学的李乾朗,不但自费默默的用田野调查方式,用影像记载淡水乡镇,也为获得台湾建筑相关的美学与知识。于1972年请益于台湾知名民俗学者林衡道与画家席德进。
经历
毕业后,李被分发至金门服役。在该地服役期间,他以既有学识研究和多日接触当地建筑经验集结出版:《金门民居建筑》一书。该书为1970年代少见的传统建筑书籍,一出版极受相当的瞩目。他不但是台湾首开以田野调查手法描绘古建筑的学者,也是将少见以通俗手法描绘古迹的作者。另外,李乾朗本身的美术底子和自由主义的思想,也有助李干朗的古迹看法。
古迹认定
1980年代,回母校任教的李乾朗展开对古迹维护的高昂热忱。此阶段他于雄狮美术出版的各类书籍,皆受到相当的瞩目。1981年,台湾文建会的成立,是台湾传统建筑与维护古迹转戾点。虽此官方机构于经济挂帅的台湾一向不受重视,但该会相当部会的位阶,仍陆续于1980年代-1990年代拯救如迪化街、林家花园、台湾博物馆甚至赤嵌楼,安平古堡等重要古迹。而在此拯救过程中,李乾朗亦扮演相当重要角色。
1994年,文建会摆脱官方维护传统古迹的制式方向,并朝「社区整体营造」方向来拯救台湾传统建筑,而这种藉由民间力量的新思维亦为李乾朗所提倡。而这种除了官方介入与修复之外,也藉由「官办民营」方式与民间捐助来维护古迹的方式,虽偶招来图利商人批评,不过于2000年代后,仍为台湾维护传统建筑的主流。
评价
因为李乾朗的活力与勤劳笔耕,让他成为林衡道以来最具权威的台湾传统建筑研究者。虽然他曾对于「古迹」两字表示不怎认同,表示应该用「传统建筑」取代,但事实上,他却是现有所有古迹认定与规划者,也是台湾各级古迹审查委员的召集人。
不过正因他对于古迹认定过于理想化与宽松,也常引起古迹当事者的反弹,除对他认定古迹的标准不一感到疑惑外,也有部分古迹持有人对于李乾朗只要求保留,却没有提出具体办法与财源等作品,感到不满。
主要著作
1979年,《台湾建筑史》台北,雄狮图书公司
1980年,《台湾近代建筑》台北,雄狮图书公司
1984年,《传统建筑入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1988年,《传统营造匠师派别之调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1988年,《宜兰昭应宫调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1992年,《艋舺龙山寺调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1994年,《台湾近代建筑风格》台北,室内杂志
1995年,《台湾建筑百年》台北,室内杂志
1996年,《台湾建筑阅览》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1996年,《古迹入门》台北,远流出版社
1996年,《台湾建筑问题》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1998年,《台湾近代建筑》台北,雄狮图书公司
1999年,《台湾建筑百年》(增订),台北,美兆出版社
2001年,《20世纪台湾建筑》,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3年,《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台北,远流出版社
2004年,《水彩台湾近代建筑:赏古迹.画建筑》,台北,雄狮美术
2005年,《19世纪台湾建筑》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9年,《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大陆,广西师大出版社
进来学习一下 若有高清大图就完美了,值得收藏! 太漂亮了 慢慢欣赏,值得一看。 博大精深!怎奈,没去过其中的几个地方!
页:
[1]